“一剪之巧夺神工,美在民间永不朽”,独具山西省中阳县地域特色的中阳剪纸,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被誉为“历史的活化石”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。作为中国剪纸传承保护基地,中阳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己任,频推举措加强中阳剪纸等非遗项目的保护、传承、利用,让其绽放新的光彩。
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,一把剪刀一张红纸,在民间艺人手中轻盈地一折一剪,就可以剪出一个精美的图案、一幅神奇作品。它既有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性,又有中阳地域的个性,而这一无法替代的个性,使得中阳剪纸成为中国传统民间技艺的代表性符号之一。2007年,王计汝被文化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(中阳剪纸)代表性传承人。2009年,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部分,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在中阳县,传统民俗剪纸不仅是民间艺术、装点着老百姓的生活,也渗透在人们的信仰、追求和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。逢年过节等岁时节令要剪纸,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仪要剪纸,扎花刺绣的花样要剪纸,甚至民间弹唱歌曲、民间传说、神话故事也用剪纸来反映。中阳剪纸艺人将主要剪纸图案、吉祥寓意等编成了中阳剪纸谚语,制成熏样,在民间代代相传。
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据考证,中阳剪纸与汉画像石有着密切关系。1984年至1985年间,在中阳县金罗镇道棠村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关于剪纸的图案,可以证明在汉代中阳就有类似的剪纸艺术。20世纪80年代,在中阳县金罗镇水峪村发现的宋代服饰图案花纹,与现代中阳民间剪纸花纹十分相似,可见在宋代中阳剪纸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。唐宋以后,由于中阳相对闭塞,与外界联系较少,使得秦汉古拙质朴、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,得到了很好的保留。明、清以后,剪纸艺术得到了普及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阳县从60年代开始,50余年致力于中阳剪纸的挖掘、整理、传承、保护工作,为中阳剪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多年来,在历届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,中阳县将传统民俗剪纸作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来抓,设立专项资金,成立剪纸协会,建成民俗剪纸博物馆,支持开办文化产业开发公司。全县组建了县、乡、村三级剪纸培训网络,举办了面向全国的“首届中阳剪纸艺术节”。同时举办各类艺术节和主题展览,在我国北京、台湾等地和德国、美国等国家展出了中阳剪纸。为了将中阳剪纸更好地传承下去,中阳县评选命名了两批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新秀,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。截至目前,中阳剪纸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、省级传承人2人、市级传承人16人、县级传承人19人、传承新秀20人。
非遗剪纸公益讲堂、青少年剪纸比赛……青年人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。中阳县编写了《中阳剪纸教程》和辅助教材,让中阳剪纸走进了全县中小学课堂。
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,就要坚定文化自信、秉持开放包容、坚持守正创新。如今,中阳剪纸的影响力不断扩大,知名度稳步提升。中阳县将继续奋进新征程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,坚定文化自信,增强文化自觉,以文弘业、以文培元,以文立心、以文铸魂,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,展现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。
“我们一定能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,用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,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,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”中阳县委、县政府不断为中阳剪纸的传承和创新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,必将把中阳剪纸打造成中华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,推动中阳剪纸走出国门、走向世界,成为全县的一张亮丽名片。(张强)